披頭四與1964年2月7日這一天

文-林東翰

披頭四此次的美國之行,開啟了著名的第一次「英倫入侵」。在1964年2月7日這一天,美國的歌迷們一早已經跑到機場守候著他們的來臨,在寒風中一邊聽著WMCA的廣播,追蹤著飛機越過大西洋的位置。中午一點多,一架泛美航空飛機終於降落在JFK機場,他們步出機艙第一次向美國樂迷招手,歌迷們用盡吃奶的力氣吶喊著他們的名字,有的淚流面,一時之間哭聲和尖叫聲震撼著整個機場,這四個長髮青年,懷著忐忑的心,首次踏進紐約。

當晚美國各電視台CBS、WNBC把他們抵達的過程全記錄,美國的樂迷看著電視迷醉在四人的英國腔中。隔天一大早,數以百計的歌迷聚集在披頭四入住的飯店外狂呼:「We want the Beatles, we want the Beatles.」,有些歌迷甚至做了一些牌子,上面寫著「Elvis is Dead, Long Live the Beatles.」

這次的行程,他們在美國只有表演了幾場,卻是所向披靡,把美國也捲入了「披頭狂熱」之中。這只是英國搖滾大軍前進美國的先聲而已,接下來的卻是影響深遠的大事件。燃燒到美國的披頭狂熱,使得搖滾樂成為勢不可擋的流行趨勢,所有美國各地的搖滾暗流全部冒了出來;當跟在披頭四之後的英國搖滾大軍大腳踩上美國,這片土地為之撼動:Rolling Stones,Who,Kinks,Animals……等樂團相繼登陸美國,這是英國樂團第一次成為成功的「外銷品」。英國樂團與美國樂團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缺乏那種深厚的藍調,、爵士音樂傳統的薰陶,他們演奏的搖滾樂無法像美國樂團展現的那種卓越技巧,輕鬆地將傳統的素材信手拈來;他們也深知自己的不足,而以跳脫節奏藍調傳統的創新思惟來發展自己的特色。像披頭四、滾石等英國樂團出道之初,皆是以翻唱美國搖滾標準曲目為主,但最後卻是以不遜於美式搖滾樂的質量的創作歌曲,贏得美國樂迷的正視。

1964年2月7日,披頭四所帶起的這波英倫入侵,與美國樂團激盪出的火花(啟發、較勁、相互滋養兼而有之),從英、美延燒到了世界,從六○年代及至今日。是這一天,讓「玩搖滾樂」可以被當成認真經營的事業,讓「搖滾樂手」可以成為百萬富翁,可以有餘力做更深層面的思考。也是搖滾樂那種崇尚自由的精神,音樂無須語言便能溝通的特性,使它成了穿透力最強的媒介,各種思想依附的沃土,開枝擴葉。將影響層面由單純的音樂上擴及到思想、藝術、文化、時尚、社會,發展成獨特的一門學問;搖滾樂,與其說它改變了世界,或許該說它「滲透」了這個世界,它所發展出的各種次文化,在這個世界拓展、深化,使其精神無所不在。(本文節錄自<披頭四與1964年2月7日這一天>網路與書No14《音樂事情》Something about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