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o Create A Music Trip
文圖-查爾斯(風和日麗唱片行負責人)
 |
倫敦唱片行裡試聽的小朋友 |
 |
倫敦路邊賣唱片的伯伯 |
 |
Spitz是倫敦曉有名氣的Live House,樓下是餐廳與爵士越表演,照片裡的場地是在三樓。 |
有時候,我會什麼事都不做,就只是坐著聽音樂。
這個世界常常太嘈雜,如果把耳朵張開,是沒有辦法只聽見一個聲音的,所以不如把耳朵關起來,讓它們只聽見想聽的,例如:好音樂。天氣爽朗的早晨,我最愛聽清新明亮的民謠,Nick
Drake、Kathryn Williams、陳建年,或Kings of Convenience,都是很棒的選擇。灑滿陽光的午後,最適合聽鬆軟舒服的Bossa
Nova、Gilberto一家、Veloso父子、Antonio Carlos Jobim,或Celso Fonseca,都會讓你懶散得動也不想動;如果是夜闌人靜的時候,應該要聽聽深沉舒緩的電子樂,Kid
Loco、Air、Zero 7,或是Lemon Jelly,他們會讓你覺得跟自己更靠近。心情好的時候、肚子餓的時候、失眠的時候、等公車的時候,看電影、喝咖啡、慢跑,甚至是談分手的時候……,不管什麼時刻,都一定有適合聆聽的音樂。
有時候,我會穿越大街小巷,只為了尋找一張現在就想聽的唱片。
無論收藏了多少音樂,我知道,永遠都是不夠的。就是會沒來由地突然想聽一首歌,身邊卻偏偏沒有,衝動上街一家家唱片行搜索,往往是灰頭土臉鎩羽而歸。所以有時我會上網訂購,或趁出國旅遊時順便找找看。
Bonjour!音樂
出國買唱片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先說說大都會裡不可或缺的巨型連鎖唱片行。在紐約、倫敦、東京這些國際級大都市裡,像HMV、Virgin
Mega Store,或是台灣也曾引進的Tower Records這類巨大的連鎖唱片行,幾乎是無所不在,每一個鬧區至少都能看見兩、三棟。棟?是的,它們的規模絕少是單一樓層,幾乎都是兩至三個樓面以上,面積又極巨大,唱片收藏多不勝數。從一般流行到獨立品牌,從古典、爵士到地方歌謠,包括許多你想買但是還沒買,甚至從來不知道的各種音樂,無不分類清楚,規則陳列,加上大量的試聽設備,簡直像是音樂圖書館。
相較於巨型連鎖店的嚴謹與豐富,城市角落裡許許多多具有特殊音樂屬性與風格的小小唱片行可就更有趣了。我說的不是傳統市場旁賣卡帶還兼代客錄音的那種,而是整體風格統一,從音樂品項到店內裝潢,甚至店員的穿著打扮與眼神,都能讓你眼睛為之一亮的那種店。
東京尤其多,例如Bonjour Records(www.bonjour.co.jp),它們在東京共有三家分店,風格既特殊且前衛。以代官山店為例,它是一幢獨棟的平房式建築,一樓的牆面上布滿各式封面設計精采的黑膠唱片,二樓的半層空間有兩台iPod提供顧客試聽店內所有的音樂,旁邊陳列著Bonjour自營品牌的產品,如T恤與書刊一類。踏入這樣奇異的空間,你會感受到空氣裡的音樂濃度已經在改變,如果你完全無法接受向耳膜隆隆奔來的新潮樂音,還不如趁早離開的好!
尋找失落的寶藏
如果你跟我一樣,是個道地的英國搖滾樂迷,當然不能錯過隱藏在倫敦迷霧街道中眾多的二手唱片行。單從外表確實無從分辨它們的差別,但只要踏進任何一家,總能像是發現寶藏一樣,哇!Nick
Drake的Bootleg(就是非經正式管道流入市面的音樂專輯,有的是現場盜錄版本,有的是歌手的朋友從他家中偷出來的Demo),Coldplay的絕版單曲,還有The
Smiths的第一張專輯,每次過程都如同美夢一場,結帳買單時卻像是醒來發現落枕扭了脖子一般,痛,而且痛很久。可是每次轉個彎,看見另一家唱片行,還是不免要繼續沉淪於另一場美夢。如果你也有上述類似的症狀,建議你多看幾家,多比比價格,因為二手唱片幾乎是沒有標準行情的,我曾經在同一條街上,看見相同一張唱片,價格竟然相差五英鎊(約新台幣三百元,在台灣快可以買一張新專輯了)。
倫敦這麼大,當然不見得處處皆寶藏。有一次我與朋友去逛跳蚤市場,看見路邊一位阿伯,攤開兩張摺疊桌,桌上鋪滿了CD,天上飄著能溼透衣服的雨,他卻淨顧著與朋友聊天。愛CD如命的我,既心疼又好奇,於是上前翻看,竟也瞄見兩三張值得駐足一晌的唱片,打開盒蓋卻發現不是空盒就是表裡不一,也難怪他這麼不在意了。(本文節錄自<How
to Create A Music Trip>網路與書No14《音樂事情》Something about Mus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