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與書16《記憶有一座宮殿》 (New Palace of Memory

記憶之宮
文─郝明義 圖像創作-滿腦袋

1. 你走進了一棟房子。
房子相當寬敞,但又沒有大到顯得空洞。房子裡的光線很充足,但又剛好不致於全無幽暗。所以你可以清楚地看到這棟房子的四角,各有一番光景。

東南角,有兩個人。一個高大壯碩的勇士手裡舉著一把長戈,作勢要攻擊。另一人則握著他的手腕制止他。
東北角,則是一個女人。很像畫裡的西夏回回女子的打扮。
西北角,有一個農夫。正在拿著鐮刀在割稻。
西南角,則是一個女人抱著一個孩子在戲耍。

2. 1582年,

耶穌會神父利瑪竇,為了把天主的福音傳到東方,來到澳門,次年進入廣東。那個年代洋人要想進入中國取得定居、傳教的資格,艱難非常。利瑪竇為了入鄉隨俗,結交知識份子與官府,融入中國社會,使盡了辦法。早期他為了方便中國人理解與接納,不惜身披袈裟,以「番僧」的面貌出現,後來則改留髮蓄鬚,儒巾儒服,以更為中國人所接受的儒者而活動。

利瑪竇終於歷盡艱險,得以從廣東逐步往內陸轉進,最後定居北京,在中國前後居住27年而去世,完成他的使命與心願。他所憑藉結交中國社會各界的,除了從西方帶來的一些新奇事物(如「西洋鏡」)之外,就是各種知識。(尤其天文、數學與地圖。利瑪竇引入中國的世界地圖,讓一直以為自己是世界唯一中心的中國人大開眼界。)除此之外,利瑪竇還有一套獨特的方法幫他快速學習中國文字,進而與中國社會溝通,並了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中國人看一個洋人竟然可以讀中國書,已經夠神奇了,看他表演過目不忘的功夫就更覺不可思議。(利瑪竇可以匆匆看一眼四五百個字,就倒背如流。)於是利瑪竇乾脆寫了一本書來說明自己獨特的方法,送給他的中國朋友。


這本書就是《記法》。前面所說的走進那棟房子看到的四個角落的光景,則是利瑪竇在書中敘述他如何以空間結合心像來記憶中國文字的方法。
東南角,舉著長「戈」的勇士有人制「止」他,那是「武」。
東北角,「西」夏回回「女」子,那是「要」。
西北角,農夫拿著鐮刀(?)在割稻(禾),那是「利」。
西南角,「女」人抱著孩「子」在戲耍,那是「好」。
因此這樣一個空間裡的影像,讓他記住了「武要利好」四個字。
在《記法》這本書裡,利瑪竇還舉例說明如何以影像記住「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方法。

3. 這套新奇的記憶方法,

對中國人來說前所未見,但是在利瑪竇所來的歐洲,當時則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
利瑪竇如此說明這套方法的由來:

古西詩伯西末泥德嘗與親友聚飲一室,賓主甚眾。忽出戶外,其堂隨為迅風摧崩。飲眾悉壓而死。其尸齌粉。家人莫能辨識。西末泥德因憶親友坐次行列,乃一一記而別之。因悟記法,〔遂〕創此遺世焉。

西末泥德(Simonides),是公元前六世紀,前蘇格拉底時代人。古希臘人非常崇拜記憶力,認為它是女神鈕茉辛(Mnemosyne)的化身(鈕茉辛跟宙斯生下了九個繆斯女神)。西末泥德這套記憶法被稱之為mnemonics,正是由鈕茉辛的名字而來。

利瑪竇講的西末泥德怎麼發明這套記憶法的記述,在西方傳頌已久。其中,羅馬時代的哲學家也是政治家西塞羅(Cicero)在他那本著名的《論雄辯》(On the Orator)中的描繪,是最有代表性之一。

從西塞羅的說明裡,我們可以知道西末泥德之所以「忽出戶外」,還另有故事。原來西末泥德是受一位貴族之請,寫一首長詩來歌頌他,以及兩位神祇──Castor 與Pollux。到了現場後,那位貴族卻反悔,只肯付一半的錢,但仍然要求西末泥德在詩中兼顧對那兩位神祇的讚頌。所以,那兩位神祇派了兩個年輕人去把西末泥德從屋子裡叫了出來,救他一命,算是對他寫詩歌頌的回報。

照西塞羅的歸納,這套記憶法的原素就是「空間」(locus)與「心像」(imagine)的結合。所以使用的人必須先在心中構思許多空間,然後把想要記下來的事物形成影像,與這些空間聯想起來、儲存下來。西末泥德「因憶親友坐次行列,乃一一記而別之」,正是這種方法源起之道。利瑪竇在前述「武要利好」的記憶中接著說:「四字既安頓四所,後欲記憶,則默念其室,及各隅而尋之,自得其象,因象而憶其字矣」則說明了一個實例。

因而,西末泥德所創的這種記憶法,也可以說是一種心像記憶法。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