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進步,先民們的思想逐漸豐富起來。到了戰國(公元前四八四~公元前二二一年)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局面。隨著「士」的階層的擴大和私人講學風氣的逐步形成,關涉自然、社會、人生的各種學說,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這時候,道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陰陽家、縱橫家、農家、雜家等不同流派的學者就「天人」、「名實」、「古今」、「禮法」等問題展開論辯,其內容廣涉自然觀、認識論、邏輯學、政治倫理、經濟體制、人生修養等諸多方面,奠定了中華思想的深厚根基。 秦代之後,由於生產力水準的提高和社會交往的推動,思想文化獲得了新的機遇與發展空間。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漢學,代表了不同時期的思想趨向和特色,眾多學者,腳踏實地,勤於探索,他們不但接續了遠古先民的生存智慧,而且在文化的廣闊土地上耕耘不止,為後人留下了許許多多的珍貴文獻。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儘管遇上重重困難,走過曲折道路,但思想的火花卻從未熄滅。經過了幾多寒風襲擊之後,這種從心靈深處激發出來的智慧之火,在中華文化原野上熊熊燃燒,氣勢沖天,宛如銀河眾星在茫茫太空之中閃爍不已,令人遐想,催人奮發。 是什麼力量推動先民們越過艱難險阻、前仆後繼?是什麼精神鼓舞著先民們經天緯地、不斷完善自身?是什麼信念催促先民們積極探索、開拓進取,從而創造了燦爛奪目的華夏文明?站在不同立場和角度來思考,將會有不同的答案。 縱觀歷史,我們不能不體會到,在中華民族的社會生活中,「自強不息」的精神,「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觀念,「以民為本」、「和諧仁愛」的主張,重視個人修養和群體合作的智慧,以及變革創新的理路曾經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作為中華文化傳統的核心,這些思想不僅表現在先民們處理問題的過程中,而且反映在行為方式上,積澱在經典文獻裡。儘管各個學派對於上述思想的強調各有側重,但從總體上看,這些思想無疑是中華文化中最值得繼承的精華。 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承載先民思想的文化典籍是浩如煙海的,傳播經典思想的賢哲也是千千萬萬的。生活於當代社會的人們要在比較短的時間裡,閱讀所有古代典籍並且領會其中的思想要義,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有鑑於此,本書選擇了歷史上比較有代表性的學派、人物及其著述,予以介紹和分析,加上蔡志忠先生經典的漫畫作品,為的是幫助讀者減少閱讀的困難,從而比較順利地瞭解其中的思想內涵。 本書所選擇的人物、著述主要側重於先秦,尤其是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更是關注的主要對象。其中,孔子、孟子與《大學》、《中庸》屬於儒家;老子、莊子、列子屬於道家;韓非子屬於法家;孫子屬於兵家;司馬遷與《史記》代表了史學家的思想智慧;《禪說》一篇反映佛教禪學理趣;《世說新語》是玄學思想在小說領域的反映;而李白、杜甫作為歷史上士人的佼佼者,他們的生平著述本身就是傳統思想的鏡子,透過他們的事蹟,賞析他們的詩文,我們可以領略古代文人的一些精神風貌。至於《菜根譚》,雖然產生的時代較晚,但從思想的豐富性角度看卻也有別具一格的價值。在儒、釋、道三教相互融通背景下,士人階層通過汲取各方面智慧,敘說人生歷練,傾吐酸甜苦辣,寄託理想追求,這就是《菜根譚》給我們留下的精神遺產。 本書所選擇的人物及著述儘管都是古代的,但這些人物著述所反映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因為文化本來就是代代相續、不斷積累的結果,我們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面對著歷史、面對著思想傳統。正如血液一樣,思想傳統在我們的社會軀體中流貫,提供給每個人以精神營養,所以我們無法回避思想傳統,更不能丟棄思想傳統。當然,我們介紹思想傳統,其目的乃是要從古人那裡汲取智慧,以便營造更加美好的人生。倘若讀者能夠從本書選擇的人物、著述的解讀中獲得靈感,提昇生活境界,那就是我們最為高興的事。 |
|||||
Copyright© 2001-2007 Net and Boo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