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照片是半世紀前、橫跨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十幾年的日本街頭照片。它們並不是什麼奇異的影像,攝影師並沒有特意找特殊的場景來拍攝,反而故意拍那時代很平凡、到處都看得到的場景,為的是要記下當時人們所過的平常生活。無論是在室內或室外,攝影師們捕捉了人們在街角、商店或是靠著車窗,也有把工作擺在一旁、全神貫注看書、看報紙或看雜誌的身影。剛好在那個年代成長的我,清楚記得這些光景。在街頭閱讀是那時代一種很常見的景象,說實在的,當時人們和書的互動關係,跟現今的人的確有著一點差異。
雖然不能單憑這些照片去歸納日本人喜愛閱讀的程度到底有多深,但它們確實暗示了,不分年齡或階層,閱讀曾經普遍地獲得大家的喜愛。閱讀,的確是日本人一直以來的興趣。二次大戰前,日本以趕上西方文化為最大的課題,但「閱讀」這項樂趣未曾稍減。事實上,只要細心觀看照片裡的人,你會發現他們對閱讀的態度,除了打發時間外,還有一種有若虔敬信徒般的熱忱。
追求現代化的民族,為了獲取知識和資訊,不得不全面性地倚賴印刷文字,這是世界史上共通的現象,日本也不例外。在德川幕府統治下長達兩個世紀的「鎖國年代」裡,人們渴求得到來自外面世界的知識,因此對他們而言,書籍這個媒介有著重要意義。十九世紀中,日本人民終於從德川封建制度中給釋放出來,長期被壓抑著的知識能量一下子爆發,他們珍惜一分一秒拚命地去追求知識;以狼吞虎嚥的方式把知識啃掉,成為日本人閱讀的本質。
日本人還受到當時流行於法國、德國和其他先進國家的閱讀風潮所影響,認為閱讀不單只為了追求知識,也是為了改進個人和社會。不久後,閱讀漸漸成為對社會不滿、無法抱持理想的知識青年的逃避手段。三○年代後半開始,一些擁護反抗體制的社會科學書籍,遭到軍閥專制政權的嚴峻打壓,日本民眾失去了閱讀的自由。在這批照片中,某一部分便是攝於那個年代。
戰火的腳步聲越來越接近的時候,日本一般民眾到底閱讀什麼樣的書籍呢?在照片裡可以看到人民在閱讀大眾娛樂雜誌、電影雜誌、女性雜誌、故事書和繪本圖冊等等。當時由大型出版社發行的雜誌和期刊,印量超過一百萬份,那是一個大眾文學的黃金年代。書中描述那些英雄豪傑、劍術名家的故事,無論是真實或虛構的,都深深吸引著讀者。這些故事除了富娛樂性外,亦同時傳揚一種忍耐和克己的道德價值觀,甚至提供了求道的精神與處世的法則。其中的一部代表作品,是吉川英治敘事式的歷史小說《宮本武藏》,最初於1935年至1939年期間在《朝日新聞》連載,後來曾被翻譯成多國語言。「趣味性和啟發性」這兩個主張,支配著當時日本大眾讀物的出版。
1935年左右,日本一年發行了約四萬種書、七萬份以上的雜誌,這個數字和當時其他先進的國家比較起來一點都不遜色,而且在經濟嚴重不景氣的情況下,銷售數字並沒有受到多大的影響,這個是值得注意的現象。近年,日本出版界依然被形容為「不景氣時仍然很強固」,日本民眾對閱讀一貫抱持著一種熾熱的欲望,是日本出版業具強韌生命力的最大原因。藉由閱讀做為自我提昇的途徑,首見於江戶時代,那是因為當時的身分制度嚴苛。日本實行公眾教育前,平民百姓都可把子女送入全國各地的「寺子屋」(Terakoya,一種小型的私塾),去接受教育。多虧這些「寺子屋」,使生活在封建社會裡的日本民眾,仍然具有很高的教育水平。
「寺子屋」的老師都是當時的知識分子,如僧侶、武士、神官、醫生等;除了教導基本的閱讀、書寫和珠算外,所使用的教材是《庭訓往來》、《童子教》等的儒家訓誡。中世紀以來,學子採用「素讀」(先學習讀法和發音,然後再理解其含意)的方法來學習漢文,這種方法對提高日本人識字率有很大的貢獻。儘管這種小規模的私塾在全日本的數目並沒有很確實的紀錄,可是在一八○○年代前半,單單在江戶就有將近五百名書法老師。
這種規模小、設施不完善的「寺子屋」在義務教育普及後便消失了,但它們對驅動日本進行現代化、培育一群對閱讀有濃厚興趣的民眾等各方面的貢獻,實在功不可沒。現在,當一直維持這種熱愛閱讀的文化背景不再存在後,我們只能以懷舊的心情來看待這一張一張的照片。八○年代後,像世界其他國家一樣,日本經歷了媒體革命,印刷文化漸漸失去其重要性。今天,一般大眾手上所拿著的,不再是一本書,而是一隻手機。這種一面倒的變化對日本人的精神和文化在未來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到目前還沒有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