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優秀的出版人跳出了計劃的桎梏,以市場為導向,不斷推出適應市場為讀者所喜愛的出版物,從而擴大了零售市場的規模。
十年前,中國走出了缺書的時代,年出版圖書突破十萬種。出書品種越來越多,而單品種印數卻越來越少,業內業外一片驚呼又束手無策。儘管政府主管部門採取了各種措施,試圖控制出書規模,減少數量提高質量,但出書品種扶搖直上,如今已是年出書達十七萬種。
十年前,出書品種的幾何級增長,並沒有馬上造就圖書零售環節的繁榮,大量的圖書在書店的門市部還找不到。
計劃經濟下的出版業
十年前,計劃經濟的格局下中國書業單一的流通渠道,特別是捉襟見肘的城鄉書店,上架陳列的圖書品種之少是今天不可同日而語的。那時的中等城市書店門市部銷售陳列品種超過一萬種的即是大型書店,在全國範圍內都是屈指可數的。因此造成出書品種日增,而「買書難,賣書難」卻是業內呼喚連天的難題。讀者買書難,因為大量已出的書難以和讀者見面。出版社和書店賣書難,因為缺書的時代過去了,讀者要選擇了,曾經什麼書都好賣的時光,一去不復返了。讀者和出版社的怨氣無疑都指向按計劃分工負責的國營書店。
也正是那個時期,中國書業的改革在發行流通環節展開。「多渠道」的政策開放了民營書店之花。也正是那時國營新華書店城市大型書店尚未誕生的時間差,新華書店門市部品種少且陳舊。使得一批民營書店如「國林風」、「風入松」、「萬聖書苑」等等,憑藉稍高一籌的文化品位換來一片喝彩之聲。
也是十年前,我受命擔任河北省「新華書店」總經理,管理全省一百四十家市縣書店、五百多個門部。那時的「新華書店」無疑是依靠發行中小學課本而生存的。當然那也是最重要的任務。當年的書店大多數賣場簡陋,店堂陳列銷售的圖書品種奇少。我任職期內的最重要的決策就是督促甚至指令所有的門市部增加上架品種,實行開架售書。今天看來實在太簡單的平常事,當時卻很不容易。不能忘記,當時徵訂包銷的購書方式決定了增加上架品種就意味著增加庫存和風險。中小縣城購買一般大眾讀物的需求稀少和難以捕捉,而上架陳列的圖書品種少就更難吸引購買者。
也正是那期間,中國書業的改革啟動了圖書批發市場的建設。各省「新華書店」的圖書批銷中心和省會城市的圖書批發市場相繼建成。儘管其流通速度較慢,但現貨供應,使中小書店的採購進貨相對直觀便捷。尤其是逐步推行如今已約定俗成的退貨制,使零售店的風險降低,從而使大多數的書店門市部上架銷售品種大增,退貨制使出版自辦發行變得可行而順暢。出版社自辦發行的觸角直達各城市書店,儘管與批發商的利益不斷發生衝突,但送貨上門的服務為各大城市書店豐富的品種陳列起到了直接的推動和保證作用。
退貨制是在沒有政府行政性規定的前提下,由市場選擇而在中國書業發行流通領域普及的。它是中國書業出版與銷售環節利益調整的結果。筆者和許多業界同仁曾積極倡導和推進這一購銷制度的實行。而今天規範退貨制原則下的結算、信譽制度變得更為迫切。
大型圖書賣場的誕生
當二十世紀九○年代後期,一批大型書店如廣州購書中心(一九九五)、深圳書城(一九九六)、北京圖書大廈(一九九八)、上海書城(一九九九)的相繼建成,並創造出喜人的銷售業績,從而引發了全國範圍內震驚世界的一股建設大型圖書城的潮流。全國各省會城市,甚至一些中等城市都有超過一萬平方米的大型圖書賣場正在建設或投入使用。今天中國書業購書環境和市場面貌已經和正在發生著巨變。
北京圖書大廈一九九三年動工奠基時的目標,是建成陳列八萬種圖書的大型書店,而實際建成開業上架的品種即達到二十多萬種,這已是今天大型書城普遍的品種、規模。今天的讀者購書讀書的選擇範圍大多了。尤其是電腦的普及,資訊技術的提高,使書店在硬體系統提升的同時軟體系統更有了以往不可比的功能,通過電腦系統查詢可供選擇的品種更多。儘管文化人不喜歡大型圖書賣場的嘈雜,但大眾讀者似乎更喜歡熱鬧和繁華。
中國書業大型圖書賣場的建設,更多的是國家對文化事業實行優惠政策的產物。儘管其有著行政色彩,已有人對其投資規模及回報率提出異議。如果看看十年前大多數書店的破敗景象,今天的奢華也是情有可願的。至少當我看到和聽到我曾管理和服務的那些書店,其店堂漂亮並有豐富的圖書品種而成為縣城一景,我是為之鼓掌的。
與此同時民營專業書店、學術書店和合資合營的連鎖店、書亭以及大型超市中的小型書店也開始遍佈大中城市。圖書銷售領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趨勢。而錄音、錄影、光碟等各類電子出版物和網上書店的風起雲湧更使書業市場的繁榮變得五光十色,讀書人的精神家園、優雅的書齋漸漸遠去,日漸成為名副其實的市場了。
走向市場化、國際化
每年出書品種超過十萬種的中國書業,較早地進入了買方市場。讀者變得越來越挑剔,出版社陷於市場似乎飽和的品種堆積期,重複出版成為難以克服的通病。以市場為導向的出版理念,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而逐漸成為出版者出書政策的主導。學生用書包括為升學考試服務的教輔、參考書一直是中國書業的基本部分,而與時代同步的文學、經管、少兒、心理自助、電腦、素質教育等圖書門類的暢銷書開始成為圖書市場增長的最重要題材,並引領大眾閱讀的潮流,推進著書業市場化進程。其中與人的生活、工作有用的知識技能和白領新人類的時尚閱讀成為新的市場亮點。
進入二十世紀末,中國書業的國際化程度明顯提升,其主要表現為引進版圖書在中國圖書市場不斷創造銷售佳績。大量的國外暢銷書以版權貿易的形式進入中國市場,有的更是同步出版。從為I.T.業張目的《走向未來》到《數位化生存》;從啟發發財的《富爸爸,窮爸爸》到《誰動了我的奶酪》;從大片《指環王》(魔戒)到希拉莉自傳;從《哈利.波特》到各種不盡的魔幻……都在近幾年內的不同時段成為圖書市場口口相傳的讀物。至於近鄰日本的卡通漫畫和村上春樹,韓國和寶島台灣的都市化愛情小說更因其文化相同或相近,順理成章地在中國大陸圖書市場連續暢銷,成為都市青年的閱讀時尚。
回顧中國書業的十年,是與整個市場經濟變革同步的十年。其前期一九九二年至一九九七年,書業經歷了同樣的價格調整上漲時期。其間圖書總印張增長30%左右,而總定價增長了兩倍以上,貨幣規模增量增容。中國書業長期計劃統一的低廉的書價格局打破了,從而啟動了中國圖書市場化的價格體系。它給予了中國書業合理的成長、積累、發展的空間。也正是價格的調整使中國書業利潤規模急劇上升,成為真正誘人的朝陽產業,從而也引發了行業內真正的競爭局面的形成。
一九九八年至今,中國書業規模平穩增長。其中按計劃生產的中小學課本,國家採取限價、降價政策,以減輕學生的家庭負擔,因而使教材出版總量有所控制。而圖書銷售總量中長期所佔份額較少的零售市場,讀者自由選購部分卻以較大的幅度明顯增長。這反映了中國書業真正市場化部份在日益加大,這一部分是中國書業尤其是大眾出版、專業出版真正的希望所在。圖書零售市場顯現出的活力源自於大眾的閱讀,也源自於出版業內部的競爭。一批優秀的出版人跳出了計劃的桎梏,以市場為導向,不斷推出適應市場為讀者所喜愛的出版物從而擴大了零售市場的規模。
也是近幾年中國加入WTO的影響所及,出版業產業化發展的目標成為政府和出版社應對市場化、國際化挑戰的重要口號。許多出版社在不斷適應市場的過程中成就為自主自立的法人實體,從而自覺地面向未來尋求更高的發展,也包括走出去和引進來的合作。
中國書業過去的十年,市場規模按已有的統計增長了三倍左右,而實際上不斷發展的民營書店的市場份額尚未完全統計其中,因此市場規模無疑比現有統計要大。今天互聯網的普及和電視等媒體的擴張,使全世界的書業都感到危機。而中國書業市場遠未成熟,還有許多要補課的發展階段。中國書業未來十年一定會保持持續增長。十年後的中國一定會成為除美國之外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銷售市場,並且是一個逐步開放的市場。
這裡有機會,有挑戰,也有我們共同的期望和追求!
孫慶國(「北京開卷圖書市場研究所」常務副總經理)
一九四九年出生於中國山東榮成。長期從事出版發行工作,曾任「河北教育出版社」副社長,河北省「新華書店」總經理、「河北美術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現任「北京開卷圖書市場研究所」常務副總經理,主要從事圖書市場分析、產業研究及諮詢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