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Rex
健康知識的三個現象/郝明義
和健康有關的知識,以三個現象來彰現了知識的本質與特色。
◎
在做這個專題的過程中,我們花了很長時間在尋找一個問題的答案:「健康」是什麼。「疾病」是什麼,很多人可以很輕易地回答;但「健康」是什麼,卻不同。也許,你會說:「健康」並不等於「沒有疾病」。但那只是回答了健康「不是」什麼,仍然沒有回答健康到底「是」什麼。
和健康有關的知識裡,至少可以劃分三個領域:醫療、保健和養生。
醫療是在失去健康之後,如何把健康找回來的知識;保健是在沒有發現病痛之前,怎麼透過對飲食、起居、衛生條件的注意,來延續健康的知識;養生,則是把保健方法和自己的人生態度、方向相結合,在動靜之間,有為與不為之間,形成一種對待自己以及週遭生命的理念。
醫療是養病的知識,保健是養身的知識,養生是養心的知識。這三種知識之間,各有部份重疊,各有部份類似,難以斷然區隔。
因此,和健康相關的知識裡,第一個現象就是難以切割。
◎
所有的知識,都要經過個人吸收之後,才能為己所用。同一種知識,為不同的人所吸收;同一種知識,以不同的方法所吸收,都會產生不同的作用。更遑論不同的知識為不同的人所吸收之後的作用。
知識,只對個人有效。
屬於健康的知識,尤其如此。醫療知識所產生的效果,在很大程度內是因人而異的。保健與養生的知識,也莫不如此。每個人都可以講出一套對他自己受用匪淺的知識與方法,但,同樣的知識與方法能不能通用於別人身上,沒有定則可言。
因此,和健康相關的知識裡,第二個現象就是個人化。
◎
杜威說過,人類就是有一種努力遠離知識的傾向。
這個現象不愧是杜威總結出來的。
不論人類累積了多少可用的知識,不論這些知識多麼方便取得,不論錯過這些知識可能產生多麼嚴重的影響,我們,偏偏就是傾向於寧可敬而遠之,寧可取而不讀,寧可讀而不懂,寧可懂而不用。
對於自己健康的知識,正是如此。
我們很容易就終其一生都在迴避,甚至逃避對自己健康的認識與知識。
我們從小就懂得「健康是最大的財富」。但太多人終其一生地努力破壞這個財富,不達目的絕不甘休,幾可以說,生存的目的就在於破壞自己的健康。
所以,和健康相關的知識裡,第三個現象就是被人所逃避。
◎
這三個現象應該是所有知識的共通現象,只是和健康相關的知識又特別明顯。
◎
如果我們任憑自己對健康的知識繼續上述三點現象的負面作用:不求定義之清楚,不求個人之暸解,以種種理由來肯定自己的逃避,那麼就整體社會而言,也會出現許多怪異的結果。
在企劃這個專題的過程中,有一位接受訪談的人的話印象極為深刻。
這位台大的教授說:「台灣重視的既不是健康,也不是疾病,而是治療──尤其是治療的效率。」
這個狀況的意義,如果借助金錢財富來比喻,會比較清楚。
如果說我們每個人對金錢財富所重視的,既不是如何增加或保持財富,也不是如何從破產中重新站起來,而只一味放在如何改善週轉頭寸的效率,這是多大的知識扭曲?
◎
因此我們會做這個專題,有兩個理由。
一個理由是因為:健康是人類最早,最普遍,也最應該具有的知識。
一個理由是因為在所謂知識經濟的時代裡,不論知識能用來產生什麼,如果知識對我們自己的健康產生不了正面助益,甚至產生扭曲作用,那麼其中的「知識」和「經濟」兩個體系都是大有問題的。
◎
在我們可以聽到各種有關健康與生命美好展望的今天,在我們可以目睹各種有關健康與生命愚昧行為的今天,我們編了這本書。
|